健康传播专题整理 | 关于健康谣言的七问七答
北大胡师姐
北大新传院研究生
专业从事新传考研辅导6年
带出百余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沪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师
几乎在任何一个重大社会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谣言都不会缺位,特别是与大多数人生存状态相关的信息,比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医疗信息、健康保健等主题。人们急切地渴求科学准确的信息,同时又对真正科学的健康信息选择视而不见,却去相信那些虚假的健康信息,这其中究竟透露了人们内心的哪些需求?如何进行健康谣言的管控?普通的谣言和健康谣言的共同点和差别在哪里?社交媒体环境下健康谣言是否会更加变本加厉地传播?如果谣言无法从源头上终止,又该如何进行信息管控?
关于谣言/健康谣言的几个主要问题,就在这里了,请收好!
问题1: 谣言是什么?
美国谣言控制学说代表人物罗伯特·纳普(Robert Knapp)对谣言的定义为:要掩饰一个参照当前时事、旨在使人相信的命题,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
戈登·奥尔波特(Gordon Allpost)和里奥·波斯特曼(Leo Postman)的定义为:谣言是一个与当前时事相关联的命题,意在是人相信一般以口传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流传,但缺乏可靠的证据标准。
从以上定义可以总结出谣言的几个要点,包括:未被验证的或没有确实证据的观点;在模糊暧昧的状态下;在群体之中传播并得到信任。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谣言并非“虚假”信息,因此判断谣言的标准并非其真假,而是是否经过证实。
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发明了谣言的传播公式:R=i*a(谣言传播数量Rumor=重要性importance*信息模糊程度ambiguity),胡泳在谣言公式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行动者”的因素———即需要行动但迟疑不决的潜在人群,以及群体成员共同行动的形势要求。
问题2: 谣言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中国的舆论环境特征加剧了谣言传播。官方决策过程不透明,以及对信息发布的控制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长期以来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缺失,导致公众对于信息的解读也呈现一种对抗性。
(风险社会)风险社会与转型社会的双重背景,为谣言的生产与传播提供了“风险叙事”与“风险感知”的语境。谣言的“风险”叙事诉诸的是受众对“风险”的感知,谣言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以造谣者对“风险”的叙事和受众对“风险”的感知为基础。
(信息管理)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社会信息不够透明;信息监管技术落后,对一些新型信息传输领域的监管还不到位,致使有害信息得以传播,其中也包含谣言的传播;信息管理法律法规滞后,许多新型传播行为的性质难以界定,对这些新型传播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也难以追究法律责任。
(2)个人层面
(心理学视角)谣言是人们内心情绪的需求,受焦虑、渴望、敌对、求知欲等基本情绪的驱使。人们造谣和传谣的动机是内心情感与情绪的一种映射;在信息不透明或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通过谣言来弥补信息认知上的空白以寻求信息需求的满足感等。
(科学/健康素养视角)公众科学知识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如今更多的谣言往往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利用普通群众科学知识有限、对科学盲目崇拜等心理来实现传播的。
(媒介素养视角)很多谣言都是披着几乎相似的外衣的纸老虎,只要公众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可以从信息源、发布平台、内容准确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基本可以识别大多数的谣言。这种基本的媒介素养对于无论是信息发布者还是信息接收者来说都十分重要,而当下公众的媒介素养还有待提升。
问题3:健康类谣言有怎样的特征?
健康谣言和伪健康信息看起来都伪装的很好,总结起来有以下一些特征:
新媒体谣言的叙事主题主要为:健康类、时政类、社会类。健康类谣言在所有谣言文章篇目的数量中占据主导,最为常见。
健康谣言叙事特征:描述夸张、视觉冲击、攀附权威。背后往往呈现出六种面孔——捏造数据、嫁接图片、偷换概念、假借权威、直击刚需、制造恐慌。
使用典型且夸张的标题,目的在于吸引注意。健康养生、疾病类主题谣言中,74%都用了感叹式标题:如《致癌物名单,转载一次,造福一次,自救一次!!!》。27%都用了命令式标题:如《注意!禽流感又来了!千万别再吃这些!》。这些感叹式和命令式标题抓住了文章要点。
文本写作口语化,科学性、严谨性大打折扣。健康谣言文章中的感叹号大行其道,体现了文章作者主观情感的注入,使文章有失中立、客观的立场。文章口语化严重,不符合专业写作的要求,科学性和严谨性大打折扣。
煽情路线,引发“共鸣”。许多健康谣言文本,比如《不要再吃鸡蛋!一个养鸡场老板女儿带血的忏悔和劝告!!!》 中,诸如“对不起,我们错了”“我也会力劝家人改行”的语句看似饱含真情实感,实则想要感动读者,以引发共鸣,此时诉诸的是公众情感与价值因素的互动。
在感性叙事的基础上诉诸理性,利用看似理性的叙事使受众信服。健康谣言文本的理性比例始终高于感性比例,文本写作通常是力求用看似相对严谨科学的“理性叙事”来掩盖其真实面目,以期达到说服众人获得较高转发量的目的。
健康谣言的“信源”主要有:①伪专业户,走边缘叙事路径。在叙事的过程中频频点明信息源来自专家学者或专业机构。②模糊关键数据,意图蒙混过关。③滥用专业术语,堆积各种概念。在食品安全、疾病相关、科技类谣言中较为常见,非专业领域绝大部分受众难以搞明白。
健康谣言生命周期较长。由于健康类谣言分布范围广,辟谣力量相对薄弱等原因,一些陈年“老谣”隔一段时间就会被稍加修改再次传播。
问题4: 社交媒体中的健康谣言的变化机制?
社交媒体可以说是谣言传播的温床,它具备谣言传播的一切便利条件,助长了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加剧了传播风险。基于社交的人际传播使谣言、流言摇身变为信源明确的“真实信息”。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比如互动、匿名、弱把关,使得谣言得以迅速传播。特别是当主流信息渠道不畅通时,网络空间中的群体传播自然成了谣言、流言滋生的温床。
社交媒体环境同时也会让传统的谣言歪曲机制有所变化。
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将谣言的歪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磨平”(Leveling)———内容简化、大量原始细节被抛弃;
“锐化”(Sharpening)———谣言中的某些细节被突出,变得更有冲击性和吸引性;
“同化”(Assimilation)———谣言的变化遵循着人们的某种立场和情感,变得不断贴近某一主题。
社交媒体中的谣言更加重视“磨平”过程,在原有“锐化”过程上的“添加”效果,最终实现同化效果。
问题5:为什么健康谣言比其他谣言更具有传播力和杀伤力?
(1)基于“社会风险”议题的应激回避心理。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相关是此类谣言最常涉及的议题。这些议题中所涉及的话题特色与公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他们更有可能因为“切身利益”对这些话题的“风险”进行积极的感知,所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非理性价值判断是大多数传谣主体共有的,对“风险”进行感知时的社会心态。
(2)基于“使用与满足”下的自我实现心理。基于“第三人效果”下的沟通分享“需求”,“可能对其他人态度行为带来较大影响”的心理倾向;基于相关议题下的紧张、恐惧、不满等心理的宣泄和“满足”,人们倾向于寻找新的“安定凭据”,以缓解内心情绪;基于交流、群体形象塑造的需求和满足,健康谣言的重要性和信度的模糊性,使其更多地成为人们交流中的谈资和娱乐对象。
(3)基于“群体意识”下的跟风从众心理。在健康类谣言传播中,个体即使发现谣言为虚假消息,也畏于“群体压力”,倾向于选择沉默与从众,这同样是引发其指数性扩散的一个重要心理动因。
问题6:有没有典型的健康谣言案例?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在这里举几个比较早但很典型的案例。
1.2008年10月4日,成都媒体报道了“广元暴发大实蝇疫情,万吨柑橘长蛆被深埋”的新闻。“橘子生虫”逐渐在民间流传,健康谣言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此时健康类专业报《大河健康报》于29日发表文章《橘子生虫、香蕉得病,不足怪》进行辟谣:生大实蝇幼虫的橘子很快就会烂掉,经过几千里长途贩运的橘子,外观还是好好的,说明没生虫,但吃无妨。官方辟谣后,再加上媒体科学报道,“橘子生虫不能吃”的谣言逐渐平息。
2.2007年厦门市爆发了对海沧半岛计划兴建对二甲苯(PX)项目的抗议事件。3月在两会上,中科院院士赵玉芬等人联名签署提案,要求PX项目迁址。随后,一条称PX是“剧毒化工品、原子弹”、将会导致“白血病、畸形儿”的短信得到广泛流传,部分厦门市民集体在市政府门前表达反对意见。在一系列座谈会、专家调研之后,最终PX项目迁址漳州。其实在很多西方国家,PX都不属于“危险化学品”,欧盟因过量PX会刺激人体而把PX列为“有害品”。
3.2003年,中国爆发了非典型肺炎。2月9日开始,有关熏白醋、喝板蓝根能预防非典的传言兴起,市面上出现抢购风潮,板蓝根、白醋的价格一下飙升至几十元几百元。在湖南湖北地区还出现了放鞭炮、挂艾叶、喝绿豆汤等防治非典说法,并得到广泛扩散。网上也流传过出现“非典变异病毒”的传闻。
4.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当天环保部门就发现松花江水体受到污染。随后几天内吉林市委市政府一直未做统一安排向公众进行解释澄清。直至下游的哈尔滨市于21日早晨宣布“对市政供水管网全面检修”而停水时,石化厂和吉林市仍不承认苯流入松花江水对人和环境造成剧毒性危害。哈尔滨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饮用水、啤酒、牛奶等统统被抢购,甚至出现地震的流言。市政度才不得不发出公告,解释停水原因是日前吉林化工厂爆炸污染了松花江。
5.2011年3月,日本核电站爆炸引发的“核泄漏”恐慌在中国全国蔓延,在许多沿海城市出现抢盐潮,不少居民纷纷奔走各大超市抢购盐以防备日本核辐射污染。出现抢盐潮的谣言主要有两个:一是吃加碘盐可以预防辐射,二是放射性物质污染了海水,无法再提炼安全的盐。其实,食盐里碘的含量是很低的,根本就没有防辐射效果;我国食盐大部分是矿盐,而且放射性物质很少,再加上稀释作用,不存在海盐被污染的问题。专家称,买碘盐防辐射毫无意义。
问题7:如何应对健康谣言?
尽管对谣言问题的分析应该从谣言出现的机制和内在动因以及社会结构上进行深度分析,但是对于谣言管控的问题上,有一些基本的分析和解决视角,比如从政府信息管理角度、媒体发布信息和渠道角度、个人获取信息角度等。
政府
政府和信息管控的部门应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因为当下的传播形态是一个公开的、开放的、互动的环境,社会舆论的走向和变化几乎是以分钟计。真的信息往往跑不过虚假信息,如果科学的信息不去占领,错误的、虚假的信息就会迅速突围。
尽管各级部门都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开设了微博等多渠道的新媒体沟通渠道。但是如何突破将媒介作为摆设而实现真正的互动,这是一个应该不断寻求突破的切入口。要通过多种 渠道让信息畅通和自由地流动。将“谣言止于公开”、“谣言止于智者”作为最基本的要求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做好,还有很多值得探究的问题。
媒体
大众媒体应强化议程设置能力,要将把关人进行专业分类,由于健康类讯息是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感受和利益的问题,因此信息发布的媒体从业人员具备专业级的科学医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进行大量的信息择取与剔除”,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和对公众负责的言论。
放大主流健康媒体的“高品质”声音,锲而不舍地普及科学知识。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谣言批驳机制,如官方微信公众号专栏、谣言批驳平台等。媒体强化议程设置能力,坚持科学舆论导向。
个人
尽管当下对受众的画像分析比较明确,但是不同人群对信息的获取方式和理解能力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但总的来说,“提升科学素养,提高对谣言的辨别意识、防范意识和警惕意识,拒绝盲目从众,不信谣、不传谣”,这些对于任何信息接受者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能力。在面对食品安全信息特别是耸人听闻的信息时,不轻信、不乱传。
参考资料
胡 泳,谣言作为一种社会抗议
陈 月,微信健康谣言传播现象探析
洪小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谣言研究——以食品安全微博谣言为例
罗政锋,微信健康类谣言的框架特征及其心理动力机制探析
王丽娜,健康谣言的传播学分析与科学舆论引导
张志安,微信谣言的主题与特征
张 雯,主流媒体微博对健康谣言的辟谣方式研究
杨静琳,社交媒体背景下健康谣言问题研究
王 理,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实证分析
戴 佳,环境阴影下的谣言传播:PX事件的启示
大家有任何问题,可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推荐阅读:
3.抖音似乎要干掉一切了?I 一周大事记(3.19-3.25)
以梦为马,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北大胡师姐新闻传播考研
微信号 : Miss_MJC